5月30日,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防科工局聯合發布2023年度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認定名單。由中國測繪學會推薦的武漢大學測繪遙感精神教育基地、國測一大隊精神展覽室成功入選。小編整理了兩個基地的相關資料,供大家學習。請關注。
武漢大學測繪遙感精神教育基地
自1956年以來,經過當代中國測繪事業的開拓者夏堅白、王之卓院士等專家、學者60余年的辛勤耕耘,武漢大學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門類最全、辦學層次和辦學體系最完整的測繪學科群,學科共走出14位“兩院”院士,連續三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培育和支撐了武漢大學遙感學科連續六年排名世界第一,長期以“世界測繪教育之都”享譽世界。
以我國測繪領域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為核心,聯合武漢大學測繪學院、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以及遙感信息工程學院、遙感衛星地面站2個全國測繪地理信息科普基地,組成了“一室兩院一館兩基地”的測繪學科科學家精神教育場館集群。
測繪學科科學家精神教育場館總面積5000多平方米,建設了測繪與空天信息院士墻、遙感儀器歷史博物館、測繪學科成果展廳、空間智能交互廳、數字文化遺產虛擬廳、宇航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遙感衛星地面站等7個科普展示空間。以照片、設備、手稿、模型、視頻等載體,展示了在學科發展史上閃耀時代的科學家精神。夏堅白、王之卓、陳永齡、葉雪安、金通尹等測繪先賢,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奠定了學科發展的根基,形成了優秀的學科文化;寧津生、李德仁、劉經南、張祖勛、陳俊勇、龔健雅、李建成等院士和鄂棟臣等眾多領軍人物、中青年人才構成的科學家梯隊傳承初心、繼往開來,在我國教育和科技事業發展中發揮著引領和示范作用。他們用實際行動傳承和踐行測繪精神、北斗精神、南極精神、珠峰精神和科學家精神。主動請纓,學成回國呈現了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11次赴南北極展示了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30年不懈努力實現數字高程基準精度的三次跨越,踐行了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將“地球重力場”作為畢生事業,堅守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助力開啟中國“北斗+”時代,體現了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熒熒紅燭,巍巍師魂,六院士同上一門課,是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
圖1 測繪與空天信息院士墻 圖2 遙感儀器歷史博物館
武漢大學測繪學科擁有一支專業的科學家精神教育和科普工作隊伍,通過全國科技周、開放日、大學教授進課堂、暑期夏令營等方式,每年迎接近3000名中小學生參觀研學。在院士誕辰紀念日、測繪學科周年慶典、中國航天日、開學第一課等重要節點邀請大師講學,打造了星湖大講壇、GeoScience Café、知卓論壇、堅白高端論壇等科學家品牌論壇和“珞珈星、武漢站”科普品牌。通過圖書、宣傳片、新媒體宣傳,全方位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圖3. 全國測繪地理信息科普基地、武漢大學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武漢大學遙感衛星地面站
國測一大隊精神展覽室
2015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國測一大隊老隊員老黨員親筆回信,肯定國測一大隊在內的測繪隊員勇攀高峰、忠誠奉獻的感人事跡,勉勵全體共產黨員在黨愛黨、在黨為黨,忠誠一輩子、奉獻一輩子,并在回信中首次提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2020年5月,國測一大隊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出訪尼泊爾時作出的兩國共同測量珠峰高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準測定珠峰新高程并向全世界發布,充分彰顯了中國的科技實力和中國人的頑強意志。同一時間,“國測一大隊精神展示室”在自然資源部和陜西省委的關懷指導下,于陜西省測繪地理信息局辦公樓5樓落成開展。
展示室將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精神作為主題,弘揚“熱愛祖國、忠誠事業、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測繪精神,充分展示了國測一大隊建隊70多年來為國測繪的崢嶸歲月。
展覽室以國測一大隊建隊以來的測繪精神傳承、勇于探索科學進步的光輝歷程為思路主線,以多種經典結合現代技術的展示方式,以宏觀發展測繪技術歷史進程和詳實的細節實物相結合的展示形式,集中展現了測繪人在“熱愛祖國、忠誠事業、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測繪精神傳承過程中,不忘初心,勇攀測繪技術高峰,甘于奉獻的歷史進程;展示了不同時期國家領導人對測繪工作者的的關懷、對我國測繪發展貢獻的肯定。
展覽室通過實物、照片、視頻等多種形式生動講述了在“熱愛祖國、忠誠事業、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測繪精神鑄就過程中,測繪人對測繪技術和科學發展不斷探索、追求和歷史擔當。1975年珠峰高程測量任務實施過程中登山鎬,2015年珠峰高程測量登頂的測繪覘標,不同歷史時期的測繪設備,真實的還原了測繪科學的不斷進步和建設“測繪強國”的歷史見證;國家領導人的題詞、國務院授獎的錦旗、習近平總書記回信、榮譽獎章和證書是追求測繪科學不斷進步的肯定。
據悉,2022年5月30日,中國科協等7部門發布了首批140家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目前,287家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已覆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初步形成了“以點帶面,輻射全域”的體系格局。在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積極參與下,各地依托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科學家精神宣教活動,逐步將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打造成為黨員干部黨性教育的實訓地、科技工作者國情研修的教學點、青少年愛國主義和科學教育的第二課堂、社會公眾紅色旅游的新打卡地,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正悄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