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區域
10月20日,作為2023東湖論壇平行論壇之一,2023應急科普創新發展論壇在中國光谷科技會展中心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以《空間信息技術在應急減災中的應用》為題在論壇上作報告。他認為,空間信息技術是災害應急管理的利器,應急管理需要一張“時空全息圖”。
10月20日,作為2023東湖論壇平行論壇之一,2023應急科普創新發展論壇在中國光谷科技會展中心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在論壇上作報告——《北斗技術賦能重大突發事件應急能力建設》。他認為,運用北斗導航、高分遙感、智能傳感、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數字孿生等前沿信息技術,可以賦能支撐形成全天時、全天候、廣覆蓋、快響應的自然災害應急能力,提升多層級、多維度、多區域的應急響應機制水平。
“地圖學是“冷門”,需要長期埋頭研究,不計名利、不計待遇地付出。我已經90歲了,必須有年輕人接續地圖學的研究工作。我們一定要把對地圖特別感興趣、決心在這個領域做出一些成績的學生吸引過來,把他們培養成中國地圖事業的骨干?!?/p>
我們人類認識事物的變化,都是從時間和空間開始的。我們的日常生活、每天的出行都需要導航和定位。約會時必須要明確是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去購物、尋醫甚至如廁,都要大概知道應該往哪個方向走。這就叫定位導航和授時,我們把它叫做PNT,P是Positioning(定位),N是Navigation(導航),T是Timing(定時)。
10月9日,《中國教育報》第05版高教周刊刊登了深圳大學黨委書記李清泉的署名文章《開辟“大學—區域”協同發展新境界》,全文如下:
“電梯里電磁波將被屏蔽,那么引力也會被屏蔽嗎?”這是院士帶隊進校園做科普活動時,一名中學生的提問。日前,中國科學院孫和平院士在接受長江日報記者采訪時對這名中學生稱贊有加。
他被譽為中國工程勘察大師,也是我國地質工程遙感技術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他曾負責主持了成昆、青藏、朔黃等30多條鐵路線路的工程地質遙感工作,他就是卓寶熙。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和數字中國建設,多次就發揮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作用作出部署、提出要求。自然資源部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精神,明確提出自然資源部門要“為高質量發展提供豐富的數據要素保障”。為落實部相關工作部署,測繪發展研究中心組成專門調研組,圍繞“數據作為生產要素背景下地理信息數據要素保障服務創新”主題開展調研。
9月19日下午,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原校長劉經南以《多源遙感賦能雙碳戰略》為題作現場分享,介紹了利用碳監測空天地一體檢測方案,北斗技術為碳監測提供綜合服務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