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區域
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對門頭溝區、房山區部分河道、山洪溝道地形改造明顯,需系統摸排淤積情況用于精準制定修復改造方案。市規劃自然資源委會同市水務局,創新性地采用航空激光雷達手段獲取的精準三維地形數據,一周內完成地形建模和淤積量測算,助力災后恢復重建工
10月24日下午,實景三維河南建設推進會在鶴壁市召開,河南省自然資源廳一級巡視員杜清華,河南省測繪地理信息技術中心黨委書記、主任郭幸生,鶴壁市副市長林鴻嘉,以及各省轄市有關單位負責人參加。
近日,2023年度“北京學者”名單發布 北京建筑大學 蔣捷教授 入選2023年度“北京學者” 全市共有來自各領域的26位專家學者入選
新時代,衛星遙感技術已經深入到自然資源“兩統一”職責的多個領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無論是作為更好服務“嚴守資源安全底線、優化國土空間格局、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維護資源資產權益”的自然資源工作定位的科技手段,還是落實自然資源科技創新“三深”之一——加強
前段時間,山東省青島市的知名景點、地標性景觀——海蝕柱“石老人”在風雨中受損的消息刷屏網絡。自然坍塌的“石老人”該如何修復,成為大家關注和討論的焦點。事發后,青島市勘察測繪研究院第一時間發布消息:數字化實景三維模型可助力“石老人”修復。
為貫徹落實全國自然資源工作會議和全國測繪地理信息工作會議重要部署,推動測繪地理信息質檢工作發展,10月19日,由國家測繪產品質量檢驗測試中心主辦、廣西自然資源產品質量檢驗中心協辦的全國測繪地理信息質檢工作交流會在廣西南寧召開。會議圍繞新時期測繪地理信息工作
10月14日,第十三屆中國國際專利技術與產品交易會暨第二十四屆中國專利頒獎大會在大連舉行,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唐新明總工發明專利《基于星載激光測高數據的衛星影像立體區域網平差方法》(發明人:唐新明、李國元、王華斌、張重陽、高小明、崔成玲)獲中國專
生態文明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為此,我市開展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試點工作,對落實和維護資產所有者權益、促進資產高效配置有著重要支撐作用。
第二屆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將于10月26日至28日在株洲舉辦。如今,天邊的北斗,已經變成了身邊的北斗。無論是在日常出行、外賣訂餐、旅游探險還是緊急救援,北斗定位服務都能為我們提供精準的定位信息。
近日,實景三維常州建設啟動會在江蘇省常州市舉辦。會上,《實景三維常州建設實施方 案(2023—2025年)》《常州市“一網統管”城市運行一張圖三維數據建設項目技術設計 書》通過了專家組評審。